
WELCOME TO SUMMER
入伏以后,盛夏的气息愈发浓厚。烈日高悬,地气蒸腾,曝日与暴雨时有交替,酷暑夹杂暑湿形成的暑湿有如笼罩于汗蒸房中,体感上蒸下煮,此时当顺应天时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夏季属阳,是万物茂盛、阳气最盛的时期,人体阳气也随之浮于外,内里相对空虚。因此,夏季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心”、“养阳”与“祛湿”,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夏日生活质量。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夏季中医养生小贴士。

夏季养心

展开全文
“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四季养脾胃”这句养生谚语应该是不少人都熟悉的。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在夏季养生中,养心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作息上,可以在午时小睡一会,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中午小睡片刻可以缓解疲劳。午睡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午睡时如果能在一开始练练转眼球,不但会提高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实在睡不着,也可以闭目养神。闭上眼睛可以养目,同时也可以静心。
除此之外,还可以食疗,比如可以熬一点百合莲子粥喝,可以宁心安神,健脾补肾,如果心火旺,容易烦躁不安,中医建议多吃苦瓜、莲子等清心火的食物。

百合莲子粥
莲子30克、干百合20克、粳米150克、枸杞2颗,煮粥食用。
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瑜伽或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穴位按摩
劳宫穴,心包经穴位,手握拳时,中指指尖所指处。清心开窍、泻火安神。可用于治疗中暑、心痛、烦闷、善怒、口疮等。用大拇指指腹稍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按揉约5秒,休息3秒,反复按揉。
内关穴,心包经穴位,手腕横纹中间上两寸的宽度。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用于心痛、心悸、胸闷、失眠、呕吐等。按揉5~10分钟,每日2~3次,双手反复按揉。


夏季养阳

正如《内经》所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以恢复体力,增强免疫。清晨或傍晚时分,可背向太阳,晒背20分钟,稍汗出为宜,适量再进食小米粥以补充津液。午后时分,阳光最为强烈,应减少户外活动,选择树荫乘凉、家中休息。
祛寒扶阳:冷饮、空调要节制。避免耗伤人体阳气,损害脾胃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饮食上,可以多食酸,酸能收敛,不使气和津液耗散过度,固护阳气。
在盛夏防暑热之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夏季祛湿
现在正处于“三伏天”这一阶段,是全年最潮湿闷热的时段。此时外界阳盛,同时人体内阳气“浮”外。尤其对于平素贪凉饮冷或是体质湿盛阳虚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机体更容易聚湿、伤阳。表现为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苔厚腻等症状。
《医学入门》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结合三伏天特点,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灸法在此尤其能发挥扶阳祛湿的优势。当前正值三伏天,所流行的“三伏灸”则是中医“冬病夏治”的养生观念,升阳健脾除湿。
饮食上可进食新鲜果蔬,如西瓜、黄瓜、冬瓜、苦瓜、苋菜等具有解暑生津,淡渗利湿的效果,以减暑湿之邪。
此外,还可以按摩健脾的穴位,达到健脾除湿的效果。按揉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天枢穴(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度)、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等穴位,每天按压6秒钟后放松,重复10次。还可以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前绕脐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都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祛除暑湿、补中益气的作用。


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养生
适时补水,不忘补盐
夏日出汗多,不仅水分流失快,盐分也随之丢失。除了多饮水外,可适当饮用含盐分的饮料或吃些咸味小吃,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
饮食清淡,多吃蔬果
夏季高温湿热,宜食清淡,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西瓜、黄瓜、冬瓜、苦瓜、丝瓜、薏米、荸荠、黑木耳、藕、西红柿等(平素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消化不良的人群应注意控制上述食物的食用量。
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晚睡早起,顺应夏季日照时间长的特点,但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中午可适当小憩,养精蓄锐,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避免中暑
夏季虽热,但适量运动不可少。选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以防中暑。
中医特色疗法,辅助养生
利用中医的拔罐、刮痧等方法,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热,缓解因暑湿引起的不适。同时,按摩心经穴位,如神门穴,也能有效养心安神。

穴位按摩
1.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前三分之一处凹陷处。按摩涌泉穴可以清热解毒,缓解疲劳。
2.太冲穴:位于脚背部第二、三趾之间的凹陷处。按摩太冲穴可以调节气血,缓解头痛、失眠等问题。
3.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方两侧,耳后下方的突起处。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颈椎病等问题。
4.少冲穴:缓解暑热,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可以清热醒神,缓解夏季暑热带来的烦躁。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慌、胸闷等中暑症状可按摩此穴位。



标签: 中医养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