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移动养生馆” 基层医生的“孪生华佗”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潘少颖
近来,《IT时报》记者多次在医疗器械、AI大模型展会逛展时被震撼到,只要和中医、中式养生相关的大模型、智能设备展台,都会排满长龙。李彦宏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跟AI打起了太极;支付宝“碰一下”推出的主流应用场景有AI看舌苔、AI评测脱发严重程度等。
有朋友吐槽,她妈妈因为迷上了短视频里自称为“中医几代传人”的课程,每天抄笔记抄到半夜,还得了轻度白内障。“与其跟着短视频里不知名的专家买保健品,不如找几个专业AI实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她迫切地需要大模型来教父母正经的中医养生知识。
这届年轻人也掀起了“中医养生热”。室友们的睡前活动是艾灸、中药泡脚;大学生们去西安就是为了喝一杯枸杞拿铁,吃一个茯苓冰淇淋,把《本草纲目》吃成下午茶。更硬核的养生方式是用AI,装上中医大模型的手机成了年轻人的“赛博华佗”,通过AI了解体质,跟着AI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睡眠,解决脱发、失眠、颈椎疼痛等。
没时间去医院排队看中医,没渠道学习个性化的食疗养生方法,这些痛点能不能被AI解决?《IT时报》记者评测了多款AI大模型,不论是老年人的中医养生“宝典”,还是年轻人的“赛博华佗”,都得靠谱才行,否则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负担。
评测一:脱发 AI的建议犹如醍醐灌顶

“我最近脱发严重,每次洗头都会掉下一大堆。”当记者在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输入不太专业的脱发症状描述后,它会一步步引导描述更多症状,比如性别、年龄、脱发持续时长,以及是否伴随头昏、口干、腰酸、失眠等症状。
回答完第一轮问题后,素问会初步分析脱发原因,给出初步调理建议以及需要补充的辨证信息,包括舌象、脉象、月经情况和其他症状。
回答完第二轮问题后,素问会给出辨证依据、治疗原则、生活与饮食调理,以及需要进一步确认的信息。
补充完第三轮症状信息后,素问会给出优化后的结果,包括健脾湿肾、益气生血的方法,最后是结合当下节气的调理要点,比如现在要喝薏米红豆粥等健脾祛湿的食物,晨起饮用生姜红枣茶驱寒,避免吃西瓜、冰饮等。起居上,保证22:00前入睡,9:00—11:00进行散步、揉腹等温和运动,还要佩戴护腰,避免久坐。护发上,要用指腹按摩头皮5分钟,避免使用吹风机高温档,选择宽齿梳等。
展开全文
看完AI建议后,记者犹如醍醐灌顶,发现自己有很多不当行为,比如喜欢吃生冷、过甜的食物,夏天离不开西瓜,喜欢用吹风机最高温快速吹干长发等,更无法避免久坐。
对比测评西医简单直接 中医温和全面

近日,《IT时报》记者使用某个AI毛发自测小程序,上传一张正面照、一张低头45°的照片,回答性别、年龄、家中是否有脱发人群、脱发病史、月经等问题,最后输出一个综合判断:1级轻度脱发,“葱”明不绝顶,发量打败30%的人。
这一AI毛发自测小程序推荐的头发养护方法较为千篇一律,比如推荐一些防脱发洗发水和精华,以及植发治疗,最后推荐的是激光治疗。
对比素问和AI毛发自测小程序,可以看到中西医在治疗脱发问题上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议,西医简单直接,中医温和全面。AI毛发自测小程序的商业化味道更浓,和推荐产品、植发机构强挂钩,记者更偏向于中医的调理建议,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运动习惯。
建议:如果中医大模型也能借助多模态能力,增加拍照判断的手段,整个过程会更具“望闻问切”的互动感。
评测二:失眠 问诊如医者亲临
“千人千面”不容易我最近一直有失眠的困扰,几乎要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记者在素问中医大模型输入失眠症状后,它竟然结合脱发症状综合判断,输出的内容也结合了节气给出失眠调护建议。最有意思的是,大模型建议避免睡前看手机,可听白噪音或诵读《黄帝内经》以静心。就像是一位幽默的医者,让人惊呼“这位AI医生真的太全面了”。
根据其提示,记者补充了“舌质淡胖,早上咽干”等症状后,素问调整方案,针对咽干建议晨起用温盐水漱口,含服胖大海1—2粒,睡前喝一杯蜂蜜水等。
每一次提出方案后,素问都会提醒注意事项,比如食疗禁忌。它也会非常中肯地建议,如果症状无改善,建议结合西医检查甲状腺功能等。
当记者调整症状描述,改变年龄、性别等设定后,素问给出的食疗、起居建议都会发生改变,基本做到个性化,当然,它也会提醒孕妇或哺乳期女性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比测评“千人千面”不容易

市面上多数中医大模型仅支持“一问一答”“千人一面”。《IT时报》记者测试了多个中医大模型,输入同样的病症描述后,某些中医大模型只输出一个非常笼统的解决方案,建议改善睡眠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放松技巧、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等。这些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失眠患者,而且它只支持“一问一答”,不会引导用户补充其他症状,也不会结合症状给出一个综合方案。
建议:目前,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仍在测试阶段,建议邀请更多的中医专家、药企及科技公司共同参与优化,在现有常见病、慢性病的强项上,提出更多建议,将中医大模型经得住专业的考验。
相关链接 二问AI中医大模型

一问:数据靠谱吗?
看大模型靠不靠谱,一般先看数据,再看算法,最终看体验。素问大模型在输出结论的同时,会标注经典出处,比如《伤寒论》第XX条,有助于提升健康认知,也更具权威性。
从素问的数据源可以看到,它训练时使用了上千万条中医知识图谱数据,7个领域的完整医疗典籍与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以及百万份临床数据,构建了包含1000亿Token医疗数据条目的指令微调数据集。据称,它能模拟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复杂思维。
像AI毛发自测小程序不是一个中医大模型,它更多的是针对脱发单一病症开发的AI小程序,参考数据主要是《2023中国临床实践指南:雄激素性脱发诊断与治疗》,对严重脱发的治疗方案偏向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西医手段。
个人数据安全也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较为在意的,素问的做法是支持数据存储在本地服务器,可以一键删除敏感数据,做到“永久遗忘”;还可以按主任医师、住院医师等设置数据访问权限。
二问:用药安全有保障吗?
中医大模型毕竟是攸关身体健康的AI应用,用户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更为谨慎。
素问中医大模型设置了三重智能审核体系:自动识别“十八反十九畏”等500多组禁忌组合,提示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用药风险,严格对照《中国药典》等典籍及法规确保用量安全。
素问会根据个人体质个性化推荐食疗,比如阴虚体质喝百合粥等,而市面上很多中医大模型是“千人一方”,难以顾及每个人的体质差异。
建议普通用户、中医小白可以参考AI大模型的饮食、起居等个性化的调理建议,而开方子等功能则更适合有中医背景的医师和中医药学生作为辅助参考。
普通人的“移动养生馆” 基层医生的“孪生华佗”
比起单纯学太极、看舌苔、看脱发的AI,全面的中医大模型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中医大模型应提供普通版本和专业版本,普通版本能为普通人提供看得懂、用得上、千人千面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随时随地的咨询,让普通人不再因为就医耗时等原因忽视自己身体的小毛病,建立起健康管理的观念;专业版本可以成为医师、中医学生的助手,比如将名医经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沉淀在大模型中,让基层医生能够借此“孪生华佗”提升诊疗水平,减少医师劳动,同时让学者能够挖掘古籍中未被充分理解的规律,让中医在数字化变革中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中医药白皮书》预测,2025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3.1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但该数据背后暗藏三大断层。一是名医资源断层,全国仅数万名中医执业医师掌握完整辨证体系。二是知识传承断层,中医传承主要依赖老专家口传心授。三是服务效率断层,患者平均需往返医院多次才能获取完整调理方案。
当年轻人将手机上的AI大模型当成“移动养生馆”,当基层医生能随时让“孪生华佗”来辅助,中医才能渐渐走出古籍,融入现代健康体系。
而要真正走向千家万户,惠及每一个人,素问等中医大模型要听得懂更多的方言表述,能把普通人不专业的症状表述更好地转换成医学术语,让AI能够真的看透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形成千人千面且有权威保障的调理方案。
标签: 老中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