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中医院中医经典病区: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

天天中医网 中医经典 6

“真的很神奇,做了五六天的中医治疗,肚子不舒服的感觉就好多了”,看着张奶奶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家人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这是兴国县中医院建设中医经典病区以来,运用中医药治疗方式,减轻患者病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77岁的张奶奶肝衰竭、肝硬化在上级医院治疗后,因持续服用药物,出现腹痛、腹胀、恶心、乏力等症状,肝功能指标反复异常。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我院中医经典病区就诊。

中医经典病区医师团队结合张奶奶身体情况,决定予以口服中药饮片,结合艾灸、穴位贴敷、埋针、毫米波等中医技术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张奶奶消化道症状基本消除,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治疗理念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要求,2023年4月初,兴国县中医院成立中医经典病房,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为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提供中医思路。今年,将内一科划归为中医经典病区,将中医诊治理念覆盖整个病区。

和其他病区不同的是,中医经典病区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以西为辅的诊治原则,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经典为基础,名中医丰富临床经验为指导,应用中医古典经方和中医特色疗法开展诊疗,做到真正姓“中”。

医疗配置

医院党总支委员、副院长张书林介绍:“因肿瘤、肝病、肺病疾病病程较长,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这给了中医药治疗很大发挥空间。”

中医经典病区将肿瘤、肝病、肺病作为中医经典病房优势病种,建立了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陈兴华、院内主任级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专科护士为梯队的四级医护队伍,制定了陈兴华诊疗经验与古典经方相结合的协定方,在治疗过程中突出中医思维,发挥中医优势。

兴国县中医院中医经典病区: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第1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中医经典病区配备了煎药室、毫米波治疗室、中医综合治疗室等独立的中医药设施设备,“在中药煎制方面,我们开具的所有中药都由护士用紫砂锅进行古法熬制,极大节省中药配送时间、提升中药效果”,护士长曾云霞说道。这一做法也让很多患者点赞“药味浓、效果好”。

展开全文

此外,中医经典病房还拥有着一系列中医操作技术“秘诀”:艾灸+毫米波增强机体免疫力;耳穴埋豆护胃、止呕;止痛贴、电子揿针止痛;寒、热咳贴止咳……这些都可以在具体治疗中,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诊疗。

治疗效果

为推动中医经典病区标准化管理,传承中医经典,守正创新,病区一直延续着院内中医专家每周查房制度,由陈兴华、徐太发副主任中医师、治未病中心王世燊主治中医师参与病区的中医查房,为病区中医诊治提供扎实基础。

钟阿姨在一次体检过程中确诊肺癌,奔波外院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悸、呼吸不畅等症状。在中医经典病区住院期间行艾灸、中药外敷、毫米波等中医治疗,化疗副作用得到明显缓解,“刚化疗结束后整个身体没力气,经过这段时间的中医治疗,身体素质就像下山的汽车慢慢‘刹车’了,感觉好多了”,钟阿姨说。现在,钟阿姨每天坚持吃中药、做中医治疗,希望身体能够有更好的转变。

60岁的严先生因肝恶性肿瘤行TACE、肝脏局部消融术、化疗药物灌注、口服靶向药物等治疗后,出现“时有腹痛腹泻、乏力纳差,每日解5-8次水样便”等症状,经人介绍来到中医经典病区住院治疗。患者入院时乏力纳差,腹胀腹痛,腰背部疼痛,夜眠差,大便一般,小便量少,舌淡苔白稍腻,脉细。影像学提示有大量腹腔积液。中医查房四诊合参,中医辨病为湿阻,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根据患者情况,决定予腹部烫熨、腰部泥灸等中医操作技术和中药方剂治疗。在连续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腹胀腹痛、乏力纳差好转。

中医经典,凝聚着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中医药几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中医经典病区建设以来,共收治病人550余人次。中药占比逐渐提升,从最开始的70%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中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通过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服务临床。(郭 倩)

标签: 中医经典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