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本病在中医文献中记载的名称有“心痛”“厥心痛”“胸痹”“胸痹心痛”“心脾痛”等。其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可相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重的表现。

展开全文
结合此病病因、病机,谈谈我在治疗上的感想:胸痹的病机是心脏的气血不利,不通则痛。心以血为体,以阳为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阳的鼓动,因此,胸痹的发病既与心血不足有关,又与心阳衰弱有关,治疗必须相互兼顾。
在临床上,我习惯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其中人参、桂枝、炙甘草扶心阳、益心气;地黄、麦冬、阿胶养阴生血。如症见疼痛明显,则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如丹参、红花、五灵脂等;同时配合温通理气药,如檀香、乳香、没药、元胡、细辛等。如肺气不畅,胸闷气窒而致心绞痛者,可加郁金、檀香温宣肺气;如痰浊阻滞,胸部闷痛者。可加薤白、瓜蒌壳等;因胃脘食积饱胀而致者,加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和胃;如情志不畅、胸中憋闷,需用香附、郁金、柴胡等疏理肝气。

在用药上,我习惯急性期用红花、川芎、丹参再配合少量冰片,缓解期则可服用红参、生三七。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本文作者:黄永平
楚雄市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先后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跟师于楚雄名老中医李志昌、贾应祥、乔维林和施庆霖。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老年性疾病、骨关节病、风湿病及各种慢性疼痛性疾病,对妇科病、儿科病、骨伤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 中医经典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