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

天天中医网 中医医案 8

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第1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医案介绍

最近有不少师兄通过古承结缘明师,踏上了师承学医的道路,恭喜大家开始追梦之旅。在临床跟诊学习实践中,医案记录是必不可缺的环节。费开扬教授曾言:“(中医)医案是临床实践之真实记录,诊疗思路之客观展示,学术水平之综合反映,正反经验之自然储存。”不论是传承师父学术经验,还是响应公证政策要求,都需要把医案整理好。很多师兄初入斯门,有坠云雾中之感,对医案写作不得其法,故撰此文以供参考。

中医医案,又称为诊籍、病案、脉语、脉案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具体呈现。需要注意的是,它有别于对患者病情事无巨细逐时记录的病历。医案只记述记述辩论治中的关键信息,一般包含症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及相关情况等。其致力于阐释诊疗思路、治法用药、手法针法等技艺。

章太炎曾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千年中医史,不乏有建树的医学家,多通过医案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如大名鼎鼎的《伤寒杂病论》、《临证医案指南》等。临床思维贵在知常达变,多参医案则可弥补理论教育之不足。张山雷曾言:“……唯医案则互随见症为转移,活泼无方……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而相唔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第2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展开全文

(中医大家施今墨手写方笺存根)

那么,医案该如何撰写呢?医案不同于现代病历,是对病案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其言精炼,其文秀美,常见写作格式有正叙法、倒叙法、夹叙夹议法及省文法四种:正叙法,此类医案先写症状,再叙病机、治法、方药;倒叙法,先论述病机,再叙述症状、治法、方药;夹叙夹议法,即边叙述病情,边分析病机、治法的医案写作格式;省文法,叙述病情时常省略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治法、药物剂量中的某些部分或者若干部分。

医案要求

本文仅对常规正叙法医案进行介绍。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1.一般情况 患者的就诊时间、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居处环境等。

2.诊疗过程初诊的主诉、伴随症状、体征、病情变化和诊疗经过,附列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诊断以中医诊断为主,附列西医诊断。

3.辨证分析与立法 介绍对本医案的辨证思路与治则。

4.处方 方药治疗者,写出主方名称,列出药味、剂量、特殊煎法、用法,内服、外用药要分别注明,写明用药天数;针灸治疗为主者,列出所用穴位、手法和留针时间;推拿和正骨治疗者,详述穴位、部位与手法、治疗所用时间及所用材料。

5.医嘱 内容包括用药时的注意事项、饮食宜忌、起居调摄及其他有针对性的医嘱。

6.体会(按语) 论述对本病的辨析思路,是医案的重点和精华所在,内容包括对病情的理解、立法处方的思路和用药特点及其变化、对某药材的特殊炮制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特殊用意,对本案诊疗的心得体会及对本病临证的启发意义等。

医案范例

患者信息

章某,男,82岁,2019年8月10日首诊。

主诉

胸闷气喘数年

现病史

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咳嗽,咳白脓痰,约10次/日,痰不易咳出,咽稍干,咽中异物感,无咽痒咽痛,觉口干苦,饮温水后缓解,怕寒热,不易汗出,感稍乏力,无发热,无鼻塞流涕,腹胀,大便1~2日一行,质干难解,夜尿频,量少,纳食可,夜寐流涎。

既往史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病史数年,平素自服噻托溴铵、班布特罗、孟鲁司特控制病情(具体用量不详)。

诊查

舌象:舌暗红,苔薄少。脉象:脉细沉。查体:体温36.5℃,心率70次/分,血压120/78mmHg,体形适中,五官无畸形,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

中医诊断

肺胀。

辨证

肺肾阴虚,气失摄纳。

治法

肺肾阴虚,气失摄纳。

方药

都气丸加减

熟地黄15g,茯苓15g,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5g,五味子6g,补骨脂6g,川贝母5g,白术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患者诉药后气喘较前减轻2/3,无咳嗽,咳少量白色脓痰,痰不易咳出,口干口苦,无咽痒、咽痛,无胸闷胸痛,怕冷,喜温饮,腹胀便秘,大便2~3日一行,质偏干结,小便频数,夜尿4~5次,纳食可,夜寐一般,舌暗红,有瘀点及裂纹,苔少,脉沉细。双肺听诊:双肺呼吸音低。

处方:守上方,去山茱萸、补骨脂、川贝母、白术,加生地黄、肉苁蓉、玄参。用药:熟地黄15g,生地黄15g,茯苓15g,泽泻10g,山药20g,牡丹皮10g,五味子6g,肉苁蓉10g,玄参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

患者诉药后气喘较前明显好转,但降温时感胸闷气憋,无咳嗽,自觉咽喉有痰不易咳出,无咽痒、咽干、咽痛,无口干、口苦,纳寐可,大便2~3日一行,小便平,舌红暗,苔薄黄,脉沉细。双肺听诊:双肺呼吸音低。

处方: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用药:生黄芪15g,太子参15g,紫菀10g,桔梗10g,杏仁10g,五味子6g,麦冬10g,川贝母5g,瓜蒌仁15g,炙甘草6g,紫苏叶15g,沉香3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

《灵枢·胀论》言:“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认为肺胀的病机在于虚,证候表现以胸满、喘咳为主。本案患者年老体弱,素有慢阻肺、肺心病病史数年,久病肺虚,卫外不固,而外感六淫常为肺胀发病的诱因,尤以风寒之邪常见。本案患者肺肾两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胸闷气喘,动辄尤甚,夜尿频,夜寐流涎;痰浊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咳白脓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故咽干口干,痰不易出;子盗母气而肺脾气虚,运化失职,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不能推动大肠的传导功能,大肠传导无力,故见腹胀不舒,大便质干难解,人感乏力;舌暗红、苔薄少、脉沉细亦为肺肾阴虚之象。综合辨证,当属肺肾阴虚,气失摄纳,治宜补肺益肾,滋阴纳气,方以都气丸加减,加补骨脂以补肾纳气平喘,川贝母以润肺化痰止咳,白术以健脾益气。二诊,气喘较前明显改善,无咳嗽胸闷,痰少难咳,畏寒,喜温饮,口干口苦,便秘尿频,舌暗红苔少,此为肺肾阴虚,阴虚及阳,津液亏损,故治宜补益肺肾,滋阴助阳。守首诊方,因气喘、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故去山茱萸、补骨脂、川贝母、白术,加生地黄、玄参以滋阴生津,肉苁蓉以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三诊,患者因素体肺卫阳虚,卫外不固,复感胸闷气憋,故治宜补肺益气,纳肾平喘,方以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中去熟地黄、桑白皮、人参,加太子参以益气生津润肺,桔梗宣肺祛痰,杏仁降气止咳平喘,川贝母、瓜蒌仁宽胸散结,润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沉香纳气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

摘自《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主编:兰智慧。

细节指南

1.何为主诉?

主诉指对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的记录。记录应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原则上不能用诊断或检查结果来代替主诉;若有几个主要症状,须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2.何为症状?(现病史)

现病史指对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及治疗等方面详细情况的记录,应当按时间顺序排列。(1)发病情况:发病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及诱因等。(2)主要的症状特点及其演变情况:结合十问要求准确、具体地描述每一个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如有疼痛,应询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有无放射痛,与饮食有无关系,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如有慢性病,应有前后比较。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记录。(3)伴随症状:发生的时间、演变情况及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4)发病后的诊治经过:发病后至入院前的诊治情况,包括外院的诊断结论、检查结果、用药等治疗情况以及疗效和反应等。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以示区别。(5)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6)一般情况:结合十问简要记录患者发病后的寒热、饮食、睡眠、情志、二便、体重等情况。(7)与本次疾病虽无密切关系,但在住院期间仍需给予治疗的其他疾病等情况,应在现病史后另外分段予以记录。应具体记录主要病情,如血压、血糖和治疗用药等。

3.何为病史?

(既往史;个人史;婚姻、生育及月经史;

家庭史)

既往史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1)一般的健康状况、疾病史。(2)传染病史。(3)预防接种史:种类和最近一次接种日期。(4)手术、外伤、中毒和输血史。(5)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尤其是药物过敏者),应写明致敏原(药名)、发生时间和症状。(6)对长期应用的药物和可能成瘾的药物,应当注明药名和使用情况。(7)系统回顾:在病史采集过程中,系统回顾可参照以下要求进行(在现病史或既往病史中,应记录各系统中重要的阳性症状或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

个人史

(1)出生地、生长史、居住较长的地区和时间。(2)有无疫区居留史(包括疫水或其他疫源接触史)。(3)烟酒嗜好史(对于烟酒嗜好者,应记录其具体情况)及不洁性交史。(4)工作性质及有无毒物接触史。(5)婚姻家庭关系是否和睦。(6)对于儿科病历须记录出生史、喂养史、预防接种史和生长发育史等。

婚姻、生育及月经史

(1)婚姻史: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及子女的健康情况等。(2)生育史:生育情况的记录方式为足月产次数—早产次数—流产次数—现存子女数。(3)月经史:记录方法如下。初潮日期:经期(天)/月经周期(天);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此外,还应询问月经量、性质、有无痛经和白带情况。

家族史

(1)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的患者。(2)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有无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或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哮喘、痛风、糖尿病、肿瘤、癫痫、肥胖、先天发育异常及精神病等)。如有死亡,应当记录已故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4.何为诊察?

(体格检查;专科检查;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应当取得患者合作,基本方法是望、触(切)、叩、听四诊,再按照系统顺序进行检查记录。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皮肤、黏膜,相关区域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腹部及内脏,直肠、肛门、外生殖器(必要时检查),脊柱,四肢,神经系统,舌脉象等。可以列表记录。

如表中未涉及的检查内容或需要详细叙述的部分,主要是与疾病相关的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可在专科情况中记录。体格检查的各项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望、闻、切诊:神色(精神、意识、表情、面色),形态(体型、体位、姿势、步态),语声(声音、语言),气息(气味、呼吸),舌象(舌形、舌质、舌苔、舌下脉络),脉象(脉位、脉数、脉形、脉势)等。

意识(清晰、嗜睡、昏睡、谵妄);脉搏(P,次/分),呼吸(R,次/分),血压(BP, mmHg),体温(T, ℃),体重(kg),身高(cm),体位和姿势(自动、被动、强迫);面容与表情(安静、焦虑、痛苦、恐惧、忧虑等,急慢性或特殊病容);步态(正常、醉酒、蹒跚等);语言情况(清晰、失音、失语和口吃等);对检查是否合作,回答是否切题等。

专科检查

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的特殊情况。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做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对此应当写明检查日期;如是在其他医疗机构所做的检查,还应当注明该机构名称。

5.何为诊断?(初步诊断;修正诊断)

初步诊断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后所做出的诊断。如初步诊断有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疾病诊断的填写要求如下。(1)本科疾病放在前,其他科疾病放在后。(2)主要疾病放在前,次要疾病放在后。(3)原发疾病放在前,并发(继发)疾病放在后。(4)急性疾病放在前,慢性疾病放在后。(5)损伤中毒性疾病放在前,非此类疾病放在后。(6)传染性疾病放在前,非传染性疾病放在后。(7)后遗症放在前,原手术或疾病放在后。(8)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放在前,不严重的疾病放在后。(9)医疗费用或精力花费多的、诊疗时间长的放在前,少的、短的放在后。

修正诊断指经治医师经对患者入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诊治、观察、鉴别,在进一步获得有关病因、病理、辅助检查等其他资料后,再经综合分析所做出的诊断。将修正诊断写在初步诊断的右侧,应当有医师签名并注明记录的日期,并在病程条中记录、分析修正诊断的理由。

6.何为病机?

人体的疾病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不同的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审察和掌握疾病的内在机理,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要求,因此《内经》反复强调“审察病机”“谨守病机”的重要性。《内经》根据六气与五脏的所属关系及临床主要表现,提出病机十九条作为“审证求因”的范例,反映了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病机十九条所列举的证状,是按五脏和六气归类的,它与病因、病位、病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掌握病机十九条,在临床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7.何为辨证?

辨证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关键,辨证正确才能制订出符合病证实际的治法,从而恰当地选方用药。证,是证候的简称,它不同于病变所反映出的个别外在现象——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辨证,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诊断的过程。辨证与论治,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治疗效果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在临床中,只有在正确地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各类不同疾病的诊断各有侧重,但在临床运用中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构成完整的辨证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8.何为按语?

病案总结的书写体裁有按语、评语、医话等。按语是对病案进行说明性的总结。医案按语的写法没有固定的程式,要点是阐发奥义、精切中肯。不同的按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倘能羽翼医案,与其浑为一体,作按语的目的就达到了。文无定法,多参考名家即可。此类总结性的文字,应以朴实、简明、通俗为主。议论切勿离题太远或引用文献过多。上述体裁多为整理者所采用。若病案作者整理病案时,除采用上述体裁外,尚可通过对病案进行整理加工而达到总结的目的。其方法有倒叙式,即先论病因病机,再叙证候治疗。夹叙式,即在叙述证情的同时夹有辨证分析和议论。总结式,即对以前的无效的治疗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其原因而得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模板医案

对于初次跟诊,不会书写病案的各位师兄,可以在“古承学堂”小程序的超级会员页里,找到《名家医案集录》和《中医学习资料》中的《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这两个栏目,学习经典和规范的医案如何书写,再结合自己跟诊中的医案进行整理。一般建议初次跟诊的师兄,先用草稿本进行记录,跟诊结束后用word整理一份电子档发给古承教研老师进行修改,根据修改意见再手写到病案记录本上,给老师签字。

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第3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第4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古承也为各位师兄整理了一份比较规范的病案格式,可以按照这个格式进行书写记录。

中医师承百问 | 临床跟诊医案怎么写?-第5张图片-天天中医网

典型错误

古承精选了十份过往师兄中比较典型的书写不规范案例,并附列了古承教研老师的修改意见,希望达到帮助各位师兄理清书写病案思路的目的。

一、医案记录过于简单

患者信息:

男,55岁。

主诉、病史、诊查:

形体中等。口臭,眼干,口干,口苦。夜尿频。早泄。

无糖尿病史。

脉细弱,舌苔黄腻。

诊断(疾病、证型):

肝火犯胃,阴虚火旺。

治法:

青蒿鳖甲散主之。

处方:

略。

按语:

阙如。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按语就是对医案的一个总结,有些还会加上个人发挥。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治疗思路才能写出好的按语,这个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这位同学的病案过于简单,格式也不对。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标明主诉,现病史,舌脉……依次写来,这样思路才会清晰。”

二、病案格式不规范

患者信息:

女,25岁,工人。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近两个月来便秘加重。

病史:便秘7-8年,3天左右一次,干如羊屎状。

诊查:腹部有胀感,无腹痛,拒按。纳可,小便可,无自汗发热。舌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疾病、证型):

便秘,阴虚便秘。

治法:

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主诉的格式:主要症状加持续时间。排便困难7年余,加重两月;现病史描述的是问诊的内容,饮食,二便,睡眠等应该放到这里;诊查就是体格检查加舌脉;按语中关于便秘的内容应该放在病史里。”

三、主诉与病史分不清

患者信息:

男,34岁,工人。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腿酸,乏力,早泄1年。

病史:手淫频繁,喜食辛辣,达五年。三个月前得过荨麻疹。

诊查:纳可,小便短赤,大便粘,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诊断(疾病、证型):

肾虚。

治法:

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格式上有进步。早泄是诊断,按规矩不能放在主诉里。主诉是症状描述,可以写成同房时间短。病史描述过于简单,关于早泄还可以问是多欲而早泄(肝火),还是少欲而早泄(肾亏),这里就有一个鉴别诊断的用意。肾虚要写清楚肾气虚,肾阳虚还是阴虚?文字描述要符合常用的语法习惯,要精准,避免歧义。”

四、主诉与诊断分不清

患者信息:

女,34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反复感冒、咳嗽半月。

病史:患者半月来反复感冒,近日仍咳嗽痰多,白黄痰相兼,痰较厚,无鼻塞流涕。神疲乏力,有出汗,无口干渴。纳食可,大便日解1次,成形。月经前三天量多,后四天量小,暗红,有血块。

诊查: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

诊断(疾病、证型):

咳嗽、风寒夹痰。

治法:

杏苏散、止嗽散加减。

处方:

略。

按语:

患者初诊主诉“反复感冒、咳嗽半月”。“咳嗽痰多,苔薄白腻,脉浮”乃表寒证之典型症候,为主症。“无口干渴”乃风寒之佐证。“白黄痰相兼,痰较厚”为夹痰之症,为兼症。患者表不固,则肺气疏布不利,故“神疲乏力”。表不固则气固摄功能失职,故“汗出”。四诊合参为风寒夹痰之咳嗽。

治法为宣肺止咳,降气化痰。杏苏散治宣肺化痰,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专治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苏叶解表宣肺,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二药配伍,苦辛温润,共为君药。桔梗、炒枳壳宣降肺气,既理气,又化痰止咳。前胡(化黄痰)、炙紫苑、炙百部、白前(化白痰)配伍降气化痰止咳,以上共为臣药。

陈皮、姜半夏、茯苓、生甘草(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为佐药。牛蒡子助苏叶宣肺, 浙贝母助半夏燥湿化痰,仙鹤草敛肺气补肺虚,灵芝助前胡、白前止咳平喘。诸药共奏宣肺止咳,降气化痰之功。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感冒是诊断,不能当主诉。主诉是症状的描述。本案的主诉直接写咳嗽咯痰多少日就行了。外感咳嗽无非就三种类型,寒、热、寒热错杂。该案就是寒热错杂,以寒为主,气虚是兼证。这种咳嗽如果用经方(麻黄桂枝类的)再加一味黄芩不仅效果也很好,形式上也更简练。其余的地方写的都非常好。”

五、诊查与病史相混淆

患者信息:

男,9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咳嗽一周

病史:小儿外感发热治愈后咳嗽一周有余,又季节更替,自行恢复未见好转,前来就诊。

诊查:咳嗽,有痰色白,舌淡苔白,无咽痛,纳佳,大便润,脉象濡。

诊断(疾病、证型):

咳嗽,痰湿内盛证。

治法:

宣肺止咳,燥湿化痰,止嗽散加减。

处方:

略。

按语:

患儿咳嗽不止,故诊断为咳嗽。因外感表郁未尽也。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咳嗽不止;有痰色白,舌淡苔白,脉濡,故辨证为痰湿内盛证。湿性重浊粘滞,痰湿阻滞气机,致使咳嗽难愈,病程迁延。治宜宣肺止咳,燥湿化痰,选用止嗽散加减。

古籍《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处方中止嗽散原方宣肺止咳,加枇杷叶、芦根等润肺止咳,茯苓莱菔子等燥湿降气化痰。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诊查的内容就写体格检查和舌脉,其余内容放到病史里。病史的语句方面还可以再雕琢一下“未予以治疗而迁延至今”,是不是比自行恢复更准确一些?

六、主诉书写不规范

患者信息:

男,14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反复口腔溃痛 3-4年,口腔溃痛又发一月。

病史:患者 3-4年来反复口腔溃痛。一月来又发口腔溃痛,溃点大小不一,色红。口干,不习惯多饮水。食后或打饱嗝,或呕吐,大便2-4天一次,大便干硬。近2-3年来额脸部长红痘痘。从小多食牛肉。

形体适中,额部红痘呈密集状,脸部红痘痘散发状。

诊查:舌红,苔薄白,脉滑。

诊断(疾病、证型):

口疮,脾胃伏火。

治法:

泻黄饮、银花汤加减。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反复口腔溃痛3-4年,复发一月;额面部痘疹2-3年。主诉这样写是不是更好?主诉是症状+持续时间,尽量要简洁明了又能概括病情。这次病史描写就比较详细了。大溃疡多实火、小溃疡多虚火。食后饱嗝或呕吐,明显是有积食的,加点消食通腑的药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七、病史书写不规范

患者信息:

女,37岁。

主诉、病史、诊查:

咽喉、手足心发烫四月。

患者自新冠病毒感染后四月来阵发咽喉、手足心发烫,口渴口苦欲饮水,晨起口唇干,自觉心里有一团火。偶而咽间有痰。夜眠多醒多梦。纳食减退,大便不畅,日解1-2次。经前牙龈肿痛。

CT提示肺结节四月。双手凉,舌尖红,舌边齿痕,舌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疾病、证型):

内伤发热、气郁发热。

治法:

丹栀逍遥散、栀子厚朴汤加味。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病史书写格式一定要规范。这个在平时就要养成习惯,考试时才不会丢三落四。这份病史顺序已经对了,但是主诉、现病史、辅检、诊断、辨证再标上去就完整了。症状发作的时间也是有鉴别价值的,早上、中午、晚上发烫意义都不一样的,还有无规律发作。患者如果有痰的话,最好问一下痰的颜色、稀稠,鼻涕也是。纳食减,还可以进一步问是不知饥还是饥而不欲食?复诊病史可以简略一些,原有症状如何变化、有无新的病情以及舌脉,还有处方的加减变化。三诊中往诊内容如果与本次就诊疾病没有关联的可以不写,有关联的简写即可。”

八、症状表述不清晰

患者信息:

女,24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乏力汗出。

病史:患者自诉一月乏力,体虚,平素月经量少,5天净,夜寐尚安,梦多,五心烦热,胃纳可。大便日行一次,通畅。本次月经时间略。

诊查:齿痕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略。

诊断(疾病、证型):

虚损病,气血亏虚证。

治法:

疏肝补肾,养血调经,益气收敛止汗。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学老师批语:

“主诉的格式是症状加持续时间。比如乏力汗出1月。病史中时间的表述要规范,否则会产生歧义。体虚这两个字太笼统,症状表现要写清楚。该患者的病名诊断为虚劳,这是比较标准的说法。治疗方案主要还是补肝肾,养精血,益气健脾。鸡内金和炒麦芽的作用是消食促运化,防止虚不受补,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九、病机难以辨别

患者信息:

女,51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反复咳嗽一月。

病史:患者多年大便密结,3-4日解,干硬如羊屎粒,无腹胀。一月来反复咳嗽,咽痒咳不爽,咳痰先黄后白。正常出汗。食欲好,易饥饿。无口干渴,习惯多饮水。平时易感冒,冬季多咳嗽。月经量适中,色红,3/28,2023-7-9。

诊查:舌淡红,舌边齿痕,苔薄白腻,脉濡。

诊断(疾病、证型):

1咳嗽,风热袭肺;2便秘,肠燥。

治法:

宣肺止咳汤、麻子仁丸加减。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研老师批语:

“该患者有两个主诉,遇到这种情况一般的治疗原则是先急后缓,先表后里,先简后难,病机有相通的可以一起治疗。该患者的治疗原则就是如此,以咳嗽为主(急、表、简),兼以通腑泄肺热。咳嗽的病机分析很明确。便秘的真正病机不是肠燥,肠燥是病理结果。从目前的证据来看,肠燥的原因有二:1.胃火(食欲好,易饥饿)2.肺气不足,脾虚(易感冒、有齿痕、脉濡)。明显有痰热的病人,脉还是濡的,说明是虚到一定程度了,否则应该是浮滑涩脉。所以综合分析,该患者的便秘应该是胃强脾弱造成的,胃强而多食,脾弱而食积,食积而生热,久热而生燥。”

十、按语部分不会写

患者信息:

男,44岁。

主诉、病史、诊查:

主诉:夜寐多醒,昼日头蒙,4-5月。

病史:患者4-5月来夜寐多醒,昼日头蒙不清,神疲欲眠,午睡不入眠,夜眠或有出汗。心烦,耳鸣,眼睛干。房事少兴。大便日一次。弯腰劳作时腰痛。食辛辣偏多。吸烟10支/日,饮白酒100ml左右。工作较忙。发现血压升高一年多,血压舒张压90-100mmhg,间断服药。身高175,体重75公斤。

诊查:舌淡红,舌边齿痕,舌苔薄黄腻,脉濡。

诊断(疾病、证型):

1少寐,痰热内扰;2眩晕,肝阳上亢。

治法:

双夏温胆汤、益母降压汤加减。

处方:

略。

按语:

略。

古承教学老师批语:

“睡眠障碍,按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寐、寐艰、或少寐。主要症状无非就是三种:入睡难、睡后易醒、或两者皆有。眠后易醒,主要是因为眠中气血运行受阻,或化热或化瘀,病理因素无非湿痰瘀。该患者主要是湿热,同时伴有伤阴。湿热导致易醒,肝阴虚导致肝火上逆。之所以判断阴虚在肝是因为有双目干涩的症状。”

结语

清代医家周学海说:“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长。”的确,医案是历代医家活生生的临证记录,最能反映各医家的临床经验,对临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现代中医教育家秦伯未谈到中医人才的培养,也提到学习诸家医案“与以巧也。”医案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作为中医(师承派)的新生力量,写作好医案是中医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传承带教老师临床学术经验的重要一环,希望本文能帮到大家。

另外,在中医师承跟师临诊教学中,“抄方”是中医人才培养及学术传承的经典模式之一。如何通过抄方学到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呢?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读这篇文章《中医师承跟师抄方心得体会》。

祝大家学有所成,皆得所愿。

标签: 中医医案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